擴大吸引外籍學生來臺就讀,教育部修法簡化國外學歷文件驗證程序,讓雙聯學制模式更多元,受理學校可直接向申請人的國外畢業學校查證,讓申請程序更加簡便快速。基於我國高中教育並未開放遠距教學方式,新修辦法也明定國外高中學歷以遠距教學方式修習者,不予認定。
學測之後緊接著大學甄選面談的戲碼,近年來各大學逐漸提高甄選入學比率,除了台大維持百分之四十五之外,今年起許多大學都將甄選入學比率提高到五成以上,其中清大、交大、台北醫大和中國醫大的甄選入學比率更達百分之七十。
大考中心今天寄發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單,全國有288人考75級滿級分,較去年的200人激增88人,也創下大學多元入學自91學年度實施至今、11年來的最高紀錄。
清大、交大、北醫和中國醫藥大學四校甄選上限達七成,只留三成名額給指考分發入學。這些大學多不認同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認為的甄選對高社經學生有利。
教育部則建議台大醫學系改善甄試技巧,不要只錄取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學生。
大學學測剛公布成績,288人滿級分創新紀錄。這些菁英中的菁英大多鎖定台大醫學系。五年前網路上一篇「一位台大醫學系畢業醫生的感言」文章,近來又被網友轉載,內容詳述學醫血淚史,忙到女友劈霹腿,好不容易當上主治醫生月薪不到9萬,大嘆當初應該是瘋了,才會選填醫學系。
大陸戲劇表演相關的學校,都在舉辦入學甄試的藝考,其中培育出相當多明星的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錄取率不到1.5%,所以有考生光過了初試,就激動落淚;而在北京戲曲學院,則是來了第一個台灣的女考生,引發關注。
台灣去年首度招收陸生成績不理想,香港高校則祭出高額獎學金,大舉招收台生和陸生。以香港大學為例,頭一年只招到30人,2011年成長到300人,10年間成長10倍,陸生占了總招生額的十分之一;每年都吸引超過上萬名成績可上北大、清華的頂尖陸生報名,競爭非常激烈。
香港中文大學跨海搶台灣頂尖學生,19日舉行招生說明會,吸引近300名年輕學子前往。台中一中語文資優班的5名高三生特地北上參加說明會,期望赴港留學,增加就業競爭力。香港中文大學今年提供每年學費10萬元港幣和4.5萬元港幣生活費,4年共58萬元港幣,相當新台幣200多萬元的全額獎學金,給2名台灣學生,誘使台灣頂尖人才入學。
101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複查今天(22)展開,大考中心表示,今年學測共有1千997名考生申請成績複查,佔全體考生1.29%,創近4年新高,考生成績複查結果通知書預定24號寄發,同時提供網路及電話語音查詢。
教育部今天表示,陸生來台的規範有「一限一不」入法,要調整須經審慎評估,將從其餘的「二限五不」先檢討。另外,為增加陸生來源,也會和大陸溝通,盼放寬僅沿海6省的限制。
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今天表示,教育部已協調金管會,處理陸生在台的保險問題。另據指出,這項保險方案已上路,受保人每個月須繳新台幣500元,若遇重大事故,最高理賠12萬元。
國民黨本周中常會邀教育部長蔣偉寧報告教育政策,馬英九總統指示檢討實施半年的陸生來台政策,並研議是否擴大開放。對此,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潘孟安昨天表示,民進黨並非全面反對陸生來台,但當前正值國內的幼托整合、國教系統及高教品質都還百業待興之際,馬總統卻急著要放寬陸生來台,根本是「開錯處方、抓錯藥」,亦恐排擠台生的權益和資源。
馬英九總統日前指示教育部,儘速檢討現行對大陸學生來台就讀高等學校的「三限六不」政策,以利促進兩岸的文化教育交流。若以學術全球化的角度來看,這原本就是早應該做的開放政策,只是礙於綠營強力反對而不得已設限。
有在台的中國大陸學生投書媒體形容學校管理是「想將學生困入牢籠」,如此「著實讓台灣蒙羞」;義守大學回應說,學生有誤解,學校是嚴格把關學生在上課期間外出的假單。
台灣和馬來西亞近期內或者會互相承認彼此的大學學位。大馬學術資格鑑定機構與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已積極探討互相承認彼此學位的細節,若洽談順利,預料近期將有好消息。
台灣高等教育獲得全球公認,台灣大學也數次入圍全球最佳大學評比,馬來西亞也是留台學生最多的國家,但大馬政府卻不肯承認台灣高等教育文憑,主因在於種族與中國問題。
馬英九總統日前表示,台灣推動大陸學生赴台求學,已經有半年的時間了,但似乎限制太多,希望台灣的教育部門,要重新思考「鬆綁陸生赴台」的規定。
學期結束,學校的大陸交換生紛紛辦理離校手續,他們都是來台僅一個學期的交換學生。四個月很短,但是已經讓他們對台灣的生活,從原本的陌生不習慣,到逐漸熟悉,甚至於愛上台灣、捨不得離開。
第一屆來台陸生近四成不滿來台求學沒有健保、沒有獎學金、也沒有實習機會,自嘲是「次等學生」。教育部表示,當初招生即根據陸生三法宣布相關限制,並設計配套辦法,因國內社會沒有共識,政策開放有難度,但會就陸生心聲檢討現行政策。
一個台灣海峽的相隔,能讓兩岸學生有多大的差別?現讀清華大學科管院學士班三年級的宋之琦有最深刻的感受。出自於對於大陸學生的好奇,大二時決定前往北京大學當交換生。在這半年的交換生生涯中,無論是在課堂上、校園內或是宿舍,處處都讓宋之琦深刻地體驗到兩岸學生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