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學醫學前50強
  • 頂標學生經驗談
  • 台灣教育部承認的112所大學
最新消息
學校連結
  • 台灣醫師研習營 福建泉州開營
  • 兩岸大學生新聞營 陸委會:符合健康有序交流
  • 陸海外留學回溫!赴美人數下滑、英澳日漸受歡迎
  • 大學假學歷風波:「保錄」中介賺暴利,中國學生與香港高校各取所需
中華力誠中國大陸留學中心 » 最新消息 » 中國留學相關新聞:開放陸生來台 勿蹈陸客覆轍

中國留學相關新聞:開放陸生來台 勿蹈陸客覆轍

回總覽

 

中時更新日期:2011/08/22 05:30 周添城

中國時報【周添城】

 

少子化加上國外大學的招生競爭,台灣高等教育的經營面臨空前的威脅與挑戰;按照入學生員數字的降低趨勢來看,未來受波及的範圍,可能不僅止於排名中後段的學校。招生不足的壓力,事實上已經從東部到西部,從南部到北部,從私立到公立,從技職到普通大學,逐步進逼而來。各大學校院及政府都不能掉以輕心。

 

台灣高等教育供需失衡的問題其來有自,除了少子化的需求急速萎縮外,供給面大學院校的大幅成長也是癥結所在。諸凡一般產業遇到需求衰減的困境,解決之道不外乎提振需求及藉市場機制汰弱存菁,後者即是近年教育部研擬退場機制的依循原則。但肩負人才培育重責大任的高教產業影響層面既深且廣,自有其特殊性,市場優勝劣敗的競爭原則並不完全適用;況且這種高度依賴內需的產業,又不開放外人就學本身就是市場限制的扭曲,不符自由競爭的精神。

 

若再顧及公私立學校競爭的公平性及城鄉均衡的考量,實不宜放任所謂「市場競爭」決定其產業生態。再者,大學院校的固定投入成本極高,退場後也可能衍生既有軟硬體資源閒置與轉換成本的新問題。

 

另外就需求面來看,從內需層面鼓勵生育的效果恐緩不濟急,增加外來需求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不過較諸先進國家,台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明顯不足,教育服務貿易仍處逆差階段;反倒是大陸因高等教育供不應求,發展也相對落後,再加上同文同種及地利的優勢,無疑是台灣開發生員的極佳對象。

 

開放陸生來台,除了可解決目前台灣高等教育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可進一步增加教育服務貿易輸出的能量,促進經濟成長。

 

是故,開放陸生可解台灣高等教育市場燃眉之急。但處理台灣高等教育供過於求的現象,需求面似乎應優先於供給面,先求市場的穩定生存再求競爭力的強化;而開放陸生自然成為值得放手一試的政策方向,但配套措施應該完備周延。

 

陸生政策要完整配套、價量並重。朝野對於開放陸生來台雖有不同觀點,不過在野黨就教育資源排擠、就業競爭及國家安全等提出的疑慮,應該都可透過相關規範加以排除。反觀大學校院因基本屬性及條件不同也各有立場,這種本位思考的邏輯也是可以理解;但教育部站在政策研擬的高度,就應通盤權衡利弊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做好陸生來台的周全準備。倉卒開放陸客導致台灣旅遊品質降低的殷鑒不遠,普通與技職教育定位不明的後遺症逐漸浮現,都是開放陸生政策要嚴肅面對的課題。

 

首先就總量管制的部分,可以招生缺額為基礎分年規畫陸生來台數量,在不排擠本地生受教權的前提,適度填補供需的缺口。至於各校員額分配的問題,則應先明確區分普通和技職兩大系統,以強化教育分流的特色,兩大教育系統不可偏廢。舉例而言,大陸仍存在很多的職業技術學校,大都授與相當於台灣二專或三專的學位,而大陸本地卻不像台灣有二技的學制或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可供其繼續升學取得學士學位。因這一塊大陸俗稱「專升本」的部分,原本就屬於技職的領域,所以自然就應該銜接到台灣的技職體系。當然,大陸普通高中的畢業生,也就是所謂的「一般生」,則理應規畫為台灣普通大學的招生對象。

 

審慎規畫招生的市場專業區隔,避免各校採取減收學費的割頸式價格競爭策略,都是教育部這次在思考開放陸生策略時應該把握的原則。否則,陸客來台的旅遊亂象,可能換個場景變成高等教育的大災難,後果恐怕就更加難以收拾了。 (作者為醒吾技術學院校長)

編輯人 中華力誠中國大陸留學中心 日期 2011-12-16 瀏覽 2523

中華力誠中國大陸留學中心 版權所有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51巷20號2樓 TEL:0986881844
網頁設計 by:奈思網頁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