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立法院通過陸生三法後,確定了台生學歷不溯既往;對於學歷不溯既往一事,只見台生會對此發出不滿之聲外,諷刺的是在藍綠對峙激烈的雙方中,對此犧牲台生權益甚钜的立法竟然有極高的共識。
此事不久之後,李戡登陸北京大學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其中比較經典的語錄是「韓寒算老幾啊?他連大學都考不上,連大學都沒唸過,這種沒念過什麼書的人,我估計他也沒有讀過什麽經史子集」。進了北大校門後,又語出驚人地道「台灣學生太混了,我不把他們當對手」,正是所謂「人不輕狂枉少年」。台生的問題,似乎就到此結束,也沒有什麽新聞好炒作的了,估計要等到明年陸生正式來台後,兩岸的大學教育新聞(而非問題)才會又搬出檯面博取版面。
就事論事,我不知道台灣對於大陸的大學教育到底瞭解多少?而大學教育與研究所教育的區別在哪裡?大陸大學好在哪裡?台灣的大學優勢在哪裡?恐怕這不是僅僅看排名或是自我感覺就能夠判斷的。
首先,大陸所謂985工程,是中國政府為建設若干一流大學一批國際高水準的研究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進入985工程的大學包括了大陸著名的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等。另外一個是211工程,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在九.五(第九個五年計劃;現在即將進入12.5)期間,集中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分期分批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專業。能夠通過高考進入985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學科成績都不容質疑。但是,無法進入985的大陸學生,不表示他們學科能力就低人一等。
大陸高考和台灣學生考大學按照分數入學是不一樣的。對某個高校而言,由於教育資源分配比例,每個省份都分配有固定名額,全省的學子就競爭幾個少的可憐的名額,才能夠在該省脫穎而出進入全國知名高校就讀。因此,即使一些學子高考分數比其他省份或是比一些北京學子的總分還高,由於該省的名額有限,這些高考總分高的學子,只能夠調劑(即分配)到其他學校,與上述高校無緣,命運從此不一樣。
那麽多學科成績優異的學子,能夠在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復旦等著名高校濟濟一堂,理所當然就使得這些學校成為「好學校」。換句話説,如果哪個無法進入985或是211的高校能夠集中幾年內全國高考成績排前的學生,毋須在硬體和軟體上加強,這個學校也能夠在幾年內成為著名學校。
所謂「好學校」,本質上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到底是學校好,還是學生好才使得這個學校能夠成為著名高校。如果一個高校在集中了全國高考最高分的學生還辦不好學校,那麽,這個學校真的是該好好檢討了。
然而,大學辦的好不好,不在於該大學的教學,而在於該大學的研究。大學僅僅是一個學習已知知識的地方,而新知的開創依賴於研究所。
如果一個大學的研究所能夠做到有特色,能夠開創新知,那才是大學的本事,而不是僅僅靠全國高考高分學子拉動名聲。同時,學科成績好不代表這些學生具有開創新知的能力,因此,一個大學研究所的能力實際上就代表這個大學的整體素質。
而國外研究所對中國學生最多的批評就是動手能力強,但是沒有思考能力。這裏也提醒李戡小朋友,別瞧不起台灣學生或是台灣大學的教育。進了北大,你僅僅獲得一塊敲門磚,能夠與全國學科成績好的學子共濟一堂固然是美事,但是,是不是北大能夠提供你開創新知的能力,不是你一年兩年內能夠看到的,也不是你在台灣能夠認識清楚的。
今年9月初,北京大學饒毅院長與清華施一公教授在著名的科學(Science)學術期刊發表一篇評論(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329/5996/1128),診斷當今中國的科研文化問題,饒毅堅稱,他們的觀點只是說出了眾多中國科學家敢怒不敢言的問題。饒毅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訪問時表示,「當前,將學生視為打工仔的老師,在中國可能不少。他們不希望學生得到更多的科學訓練,而是追求短、平、快,很快地做老師交給的任務。有些老師不僅不鼓勵學生參加學術活動,而且加以限制」。也在今年9月,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2/full/467153d.html)刊出了985高校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張月紅的一封信,標題「一本中國期刊發現31%的投稿存在剽竊》(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許多中國國內的5000多種科學、技術期刊的文章沒有引用率,也就是發表之後沒有人看,那麽,發表論文的意義在哪裡?這些研究有沒有意義?(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3/full/467252a.html)。該文發表後,立即在中國國內炸開了鍋,甚至有人批評張月紅告洋狀。
然而,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歸結到底就是和高校的職稱評價體系有關。教師升等,看的不是你的真才實學,而是你發表幾篇SCI論文,幾篇核心刊物論文等「指標」,加起來總共幾分。即使你發表了一篇頂級學術期刊的論文,只要是論文數不夠,你還不如那些在三流期刊發表多篇沒有任何引用率論文的人,因為你的「指標」不夠。如此下去,劣幣驅逐良幣,日趨下流,江河日下,甚至間接鼓勵造假,長久下來,如何能夠使得研究所的整體素質向上?
華中科大周光禮教授出版的「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指出,美國等發達國家,教授同時指導的博士一般為2-3人,5-6人則屬高水準。而中國46%的博導同時指導超過7名博士生,最多達47人,近13%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一次,3%博士生竟然沒有與導師交流過。美國1000多所本科高校中,設置博士的約250所,中國700多所本科院校中,設立博士的約310多所。主要原因就是有了博士點,就有了更多的經費,以及代表大學辦的好不好的指標。許多不具資質的高校,利用各種「公開秘密」的方法申請獲得博士點,使得這些院校破蛹化蝶,使得許多不具博導(博士生導師)資格點的教師們,一下子成為博士生導師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703.shtm)。試問,這樣的導師隊伍,要如何培養出有能力的研究生?
順帶一提,華中科大最近發生了一件醜聞,博士生導師、特聘教授、協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國家973首席科學家肖(蕭)傳國被警方指控「尋釁滋事」的罪名。蕭傳國當年列入中科院院士候選名單,中國打假鬥士方舟子(本名方是民)揭發蕭傳國所謂的「蕭氏反射弧」根本是造假,致使蕭的院士夢落空。此事又經5次訴訟,4次在北京。其中,北京的法院4次都判方舟子無罪,唯獨湖北(該校所在省份)的法院判方舟子有罪(名譽侵權)。
對此,去年開始,北京記者方玄昌深入報道蕭傳國的事情。也在不久前,方玄昌半夜遇襲,鋼管打擊深入顱骨,幸為計程車搭救,傷害程度被北京警方認定為「輕微傷」。沒有多久,方舟子在自家附近也遇襲,對方先噴「辣椒水」(據方表示聞起來像是乙醚),然後用羊角錘、鋼管進行攻擊。幸好方舟子反應快,僅受輕微擦傷。
此事不但引起中國國內廣泛注視,更引起國際目光,英國的「自然」雜誌也進行報道(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929/full/467511a.html)。在北京警方努力下,目前證據顯示是蕭傳國花了10萬人民幣,找兩個人「教訓」一下方玄昌和方舟子。根據「行情」。這已經是僱凶殺人的價,而且第二次的襲擊武器比第一次更加升級,顯然不僅僅是教訓的行為;由於二人皆為「輕微傷」,要北京警方提出「殺人未遂」的指控在目前中國國情及法律案例上,可能還真有困難;該案件被諷刺為「從抄論文到抄傢伙」。這樣的學科帶頭人,真的是很可怕,讓人怕很大。
編輯人 中華力誠中國大陸留學中心 日期 2010-12-08 瀏覽 2595